很多人在体检或头部检查时,通过头颅CT或者头颅磁共振发现自己有腔隙性脑梗死,这是中风吗?腔隙性脑梗死,危险大吗?会导致半身不遂吗?

因为人们对中风十分恐惧,CT/MR片上的小“阴影”便成为蒙在病人心头的大“阴影”,唯恐自己会很快瘫痪在床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理解腔梗,解开心中的谜团。

其实,腔隙性脑梗死是很多中老年人的“标配”,不用害怕,一半以上的老年人检查头颅CT或者磁共振都可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,高血压患者中尤为多见。

腔隙性脑梗死,本质也是脑梗死

影像上发现的腔隙性脑梗死,不是中风。腔隙性脑梗死实际是病理学概念,这种腔隙可被CT或MRI发现,可称为无症状脑血管病。它可能没有任何症状,它与头痛头晕症状的关系并不肯定。

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很小的梗死灶,病变范围一般为1.5-15毫米,以2-4毫米者最为多见。可伴随或不伴随相关临床表现,后者也称为“静息性”。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以及脑干等部位。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细小动脉,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,又称终末支。在高血压、动脉梗化的基础上,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,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。

不过腔隙性脑梗死是多发的、陈旧性的小梗死;本质上仍是脑梗死。它与重型脑梗塞仍有部分共同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。

腔隙性脑梗死不等于脑梗死

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梗死是不同的,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:发病机制、病灶体积、临床表现和临床转归。

1、从发病机制来看,脑梗死的发生是因供应脑部血液的大中型动脉闭塞所致的,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斑块形成;而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(即供应脑部血液的很小的血管)闭塞所致,其病理基础一般不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,而是长期高血压或高龄导致的小动脉壁变性、肿胀最后闭塞,使血流中断。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,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,即形成所谓的腔隙(腔梗)。

2、从病灶体积来看,由于脑梗死是大中型动脉闭塞所导致的,所以病灶体积相对较大;腔隙性脑梗死是小血管闭塞所导致的,所以病灶体积较小,一般不会超过15毫米。

3、从临床表现来看,脑梗死常常会导致半身不遂、语言不利甚至危及生命;而腔隙性脑梗死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明显症状。不过少数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关键部位,也可以引起明显的症状或体征,如肢体麻木、无力和失语。

4、从临床预后来看,腔隙性脑梗死,最后的结局大多数是良好的。本病预后多数良好,病后2~3个月明显恢复,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,但复发率较高。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病灶的部位、大小、数量及并发症。腔隙性脑梗塞如果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,在短期内即有完全恢复的可能,多数患者可在一至数周经治疗好转或痊愈,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。而脑梗死,多有明显症状,甚至严重症状,死残率达60%。

这四者并非绝对,有些情况可以重叠。

如何应对腔隙性脑梗死?

面对腔隙性脑梗死,我们应该如何面对?我们无需恐慌,最重要的是强化认知。腔隙性脑梗死,实质是亚健康身体发出的求助信号,需引起本人的重视,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mbqow.com/kjschl/16282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