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身份诸多,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、是语言学家,文学家、国学家、佛学家、史学家,还是一名教育家,也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,与文学界泰斗饶宗颐并称为“南饶北季”;

他精通多国语言,尤其精通于吐火罗文——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,他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;温家宝总理曾五次看望过他,并称他:“一生笔耕不辍,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敢说真话,直抒己见,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。”

此人即是中国的“国学大师”、“学界泰斗”、是中国的“国宝”级学者——季羡林。

对于季羡林这号大师级人物,就算没有看过他的著作,大多数人也会听过他的名字,听过他那辉煌成就。可若提起他的感情二三事,或许就鲜少人知晓了。

同许多民国才子一样,季羡林也是被包办婚姻的其中一人。可他又与一些风流才子不同,至少他是真正担起了婚姻的责任,他的一生也只有一位妻子,那便是彭德华,一位典型的传统女子。

季羡林和夫人彭德华

年,季羡林6岁,彭德华10岁。

这一年,季羡林还是爱在土地里打滚的毛头小孩,身为季家独苗的他,当时还不知晓自己将被父亲送去城里叔叔家生活,更不知晓他自己的命运转折也在影响在另一个人的命运。

年,季羡林9岁,彭德华13岁。

作为初入城市的农村小子,季羡林总是对周围所有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。因为叔叔家和彭家挨得很近,两家孩儿闲来无事总会约上出去玩,就算没有事前约好,季羡林也总会去串门玩耍。而身为彭家五男四女中的第三个女儿彭德华,性格倒是与活泼的季羡林完全相反,她性子向来稳重,不爱玩闹,话虽少,干活却是最麻利的一个。

然而,或许是因为相貌不够出挑,季羡林年少时对彭德华并没有什么注意,反倒是经常跑去找彭家二姐,还总夸赞她“长得不凡,标致,用‘沉鱼落雁’、‘闭月羞花’来形容都嫌不恰当”。但季羡林也是颇有自知之明的一个人,他从不自恋,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总说自己“只不过是一只寄人篱下的丑小鸭”,没有什么资格娶貌美如花的彭二姐。

不过,季羡林也只是想想而已。毕竟,他更喜欢的人其实是彭家第四个女儿,即彭德华的妹妹彭蓉华。然而彭母怎么会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嫁给乡下土包子呢?彭蓉华和彭德华是同父异母姐妹,彭德华的母亲在她小时候便逝世了,没人疼的她这个时候就被拿出来当“挡箭牌”了。

当时,季家和彭家的男男女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,俗话说得好,近水楼台先得月,身为邻居的季羡林,自然就是那“近水楼台”。至于这“月”,理应是年龄相仿的彭蓉华,可彭母看不上季羡林这毛头小子,而他本人也从未和叔叔婶母表达过自己的择偶心意。因此,彭母便做主将彭德华许配给了季家,

而季羡林,为了传家香火,孝敬叔父,他并不敢驳了这门亲事。至于彭德华,她是旧时代的女人,对于婚姻大事,她只有一句话:“一切由长辈做主”。

季羡林的初恋与发妻彭德华(右)合影

年,季羡林18岁,彭德华22岁。

一个是成家之年,一个是待字闺中,在父母之命的安排下,两人成婚。

对于这桩包办婚姻,季羡林其实谈不上满意,也并不是厌恶,只不过是一开始没有爱情罢了。他一个文化人,娶了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女子,于文化层面看,多多少少会觉得彭德华不配他。而彭德华也不是什么天真女子,她书虽读得不多,但起码会看脸色。每次一看到季羡林躲自己的眼神,彭德华便已经知晓,这个男人不爱她。

或许也正是因为不满于季羡林不爱自己,彭德华在后来曾和儿子吐槽道:“季羡林一身乡土气,满脸麻子,大家都叫他‘季大麻子’,自己当时是十分看不上他的。”可实际上,季羡林脸上的麻子不多也不深,并没有像彭德华所说的那样不好看。

而且,虽然季羡林一开始不爱彭德华,但对她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:“上对公婆,她真正尽了孝道。下对子女,她真正做到了慈母。中对丈夫,她绝对忠诚,绝对服从,绝对爱护。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、贤妻良母。”

正如季羡林所说,婚后的彭德华可以说是有着十二分的精神。孝敬公婆,照顾子女,伺候丈夫,操持家务,每一件事彭德华都做得很好,尽管她深知季羡林的心不在自己身上,她也不忘做一个优秀的季家媳妇。

可以说,两人的相处状态是极为和谐的,相敬如宾,举案齐眉。季羡林负责养家糊口,外出工作,而彭德华则在家做好贤内助的职责,互不干扰,也不生嫌隙,生活就这样平平淡淡。

直到年,彭德华生下了大女儿季婉如,这是她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了变化,有了色彩,也是第一次,她开始觉得自己的家庭完整了。

然而,就算彭德华为季羡林生下一女,他也没有动过心。面对季叔父的话语:“德华贤惠善良,是不可多得的好媳妇。”季羡林仅仅只是回复一句:“我们没有共同语言,我不喜欢她”。

因为不喜欢,所以就算彭德华做了多少事,为季家付出多少心血,得来的也只是感恩,而不能打动一颗冷漠的心。

年,季羡林得到去德国做交换研究生的资格,这对他来说,是抓住更好前途的机会,也是不面对彭德华的好选择。不过,这出国也不是那么容易出的,且不说要耗一大笔费用,就香火问题,还没有解决,季叔父怎么可能放季羡林走,若是他这一去,便是个几十年,那季家不就没人接代了?

于是,身为一家之主的季叔父便开口了,要想出国留学,必须先生个儿子,为季家延续香火,否则休想离家。自幼便不敢违抗叔叔命令的季羡林对此也只好点头答应。

一年后,彭德华生下儿子季承,季羡林得偿所愿,开始动身去德国。他这出国所带的积蓄,部分钱还都是彭德华变卖首饰,向娘家借钱攒来的。可他走的时候,却是头也不回,而且这一走,便是十一年。

彭德华

这十一年的德国之旅,从某种意义上说,也算是季羡林的爱情之旅。

在德国,季羡林本是一心埋头苦学,两耳不闻窗外事的,可由于博士毕业论文需要打印成册,他不得不求助有打字机的邻居。刚好,这领居家中有个年轻貌美的姑娘,名叫伊姆加德,是一位打字员,季羡林的论文便是由她录入的。

慢慢地,在一天天的串门交流下,两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情。季羡林喜欢伊姆加德的温柔,而伊姆加德也欣赏着才华横溢的季羡林。正所谓郎有情妾有意,两人就这样发展成了情侣。

可惜,季羡林是个有妇之夫,就算他能在异国他乡中享受着爱情的甜蜜滋味,但他也不能抛弃自己家里的妻儿们。再加上,他还有着远大抱负,一心想要学有所成后报效祖国,怎么能放任自己在爱河里畅游?

故而,这场跨国爱恋,注定是以悲剧结尾。为家庭圆满,为国家大业,季羡林必然选择归国。

可伊姆加德该如何是好?她不是不懂季羡林身上的担负,但也不是没有劝过季羡林不要走,可这事由不得她。季羡林曾在日记中如此写道:“她劝我不要离开德国。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。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。但又有什么办法?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。”

德国恋人伊姆加德

然而,感情中并没有配不配,只有舍不舍得,敢不敢付出。刚好,伊姆加德正是那个不舍得,且付出最多的女人。

季羡林走了,她无一句怨言,她唯一做的便是等待。十年,二十年,三十年,一辈子,伊姆加德也愿意等下去,而她也确实做到了。自季羡林离开后,伊姆加德并没有嫁过人,她用终身未嫁这种方式守护了这段爱情,尽管季羡林不会再回来,她也心甘情愿。

年,伊姆加德接受关于季羡林生平传记的采访时便说过:“一切都没有改变,我一直在等他回来。”

当时的采访距离季羡林的离开已然过了54年,可伊姆加德仍在等待。可若说只有伊姆加德一个人在付出,那也并非是正确的,季羡林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,只是身不由己罢了。他曾在《留德十年》一书里写到关于德国的那些事,那些人,仅仅一句“说我不想她,那不是真话”,便足以看出季羡林的真情实意了。

如果说,在这场跨国三角恋中,季羡林是甘愿牺牲自己爱情的人,伊姆加德是敢于为爱献出一生的人,那彭德华绝对是能为爱隐忍一辈子的人。

在季羡林离开的十一年里,彭德华一天天都在盼望着,等待着,十年如一日,她没有一天不挂念季羡林。

年,战争爆发,彭德华与季羡林断了联系,没了主心骨的她只好独自一人拉扯孩子长大。本来家中还有季叔父和婶母担着,可由于季叔父越发颓丧,对生活失去热情后,季家只能靠彭德华和婶母两个女人扛着了。

季婶母是聪慧之人,什么都会,行医问药、倒卖股票等赚取生活费的行当,她样样都懂。而身无长技的彭德华则负责家里事,做饭带娃,为婶母分担杂事。

其实,彭德华深知自己没天赋,没文化,她不是没有想过学习,只是自身能力确实有限,或许这也就是她和季羡林感情不深的原因之一吧。一个是文化大家,一个是文盲小妇,找个共同话题都是一件难事。可彭德华并没有因此而懈怠,她依旧一心想着守护好这个家,好让季羡林有家可归,也好让他知道,不管才子在外奔波多久,只要他想回家,她一定会在。

然而,独守空房久了,总容易遭人欺。尽管时代如何迁移,如何发展,爱说闲话的人始终都会存在。这不,季羡林一离家久了,那些邻居们就开始说起闲话来,个个都在传季羡林在外有了新欢,抛弃了彭德华这糟糠妻。这话传久了,自然也会有人起了歹心。

彭德华虽说不是什么仙女之颜,但她的五官长得也是极端正的,算得上是个标致女子。而彭德华的表哥在发觉季羡林多年不归后,便多次找上门,对彭德华欲图不轨。好在彭德华多次严词拒绝,且有婶母站台,才把这坏心肠之人赶走。

可这事多多少少也给彭德华带来了不少的压力,再加上平日里那些闲言碎语,种种不顺一起压在了彭德华身上,她终究还是累倒了。

医院检查后,彭德华得知自己患了子宫癌,每逢经期之时便大出血,疼痛剧烈,难以忍受。可是季羡林不在,家里大小事只有她和婶母能管,她绝对不能倒下。可病魔并没有打算放过她,彭德华总被病痛折磨得翻滚不停,有时甚至痛晕了过去。好在,婶母尽心尽力用中医药方医治她,才慢慢将她从病魔那里拯救过来。

熬过十一年苦难后,于年,彭德华终于看到了生活的曙光——季羡林即将返回中国。

年的夏天,恍若隔世一般,彭德华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丈夫。她压抑着激动的心情,让孩子们喊眼前这个穿着土黄色风衣,内搭西服领带的男子为爸爸。看着季羡林进家门后跪拜完季叔父和婶母后,彭德华立马上前沏茶倒水,为他准备各种吃食,然后再安静地望着他,眼底深处全是说不出口的深情。

然而,依旧是只有一个人一往情深罢了。

季羡林回家没多久,便又得出远门,当上北京大学教授和系主任的他,依旧没能完全回归家庭。不知是不想回归,还是无法回归,总而言之,季羡林这一趟去北京,依旧没有带上彭德华和孩子们,他们一家仍旧是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。

季羡林虽然会按时寄生活费回家,但本人却不怎么回去,除了过年过节时回去一趟之外,其余时间彭德华压根就看不到他的身影。他们两个人的感情依旧是停留在最开始的原地,相敬如宾,举案齐眉,唯一不同的,便是分隔两地的相敬如宾。

年,济南战争爆发,彭德华一个人带着女儿四处奔波,而儿子则让季叔父护着,为了全家人周全,他们不得不分头避难。至于季羡林,远在北京,爱莫能助。这场劫难,只能彭德华一个人渡。

而彭德华早已习惯,从季羡林当年离家开始,她一直都是一个人过来的,哪怕是面临枪林弹雨,她也能一个人撑过去,生死于她而言,早已被抛在身后,她最多只是担心季羡林和儿女们而已,至于自己,她从未考虑过。

好在,彭德华还是撑过去了,并且迎来了和季羡林同住的日子。

在解放战争结束后的十三年里,季羡林和往常一样,按时寄来生活费让彭德华和儿女们有饭可吃,有地可住。可生活再怎么安稳平静,这个家始终是不圆满的,少了一个人,便不是一个完整的家。再加上,他们的一双儿女也很希望能够有全家人团聚的一天。

于是,年,彭德华和季婶母终于搬去了北京住。由于季羡林是个不可多得的才人,北京大学极其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mbqow.com/kjsczl/17336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